“ 流动的PE近期正在撰写“科创企业的并购思考”系列文章,以期为推动国内科创企业的并购退出达成前瞻启发,也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依据。本文为第三篇。
但哪怕在IPO通道稍稍放开的当下,上市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51家企业成功上市,即得以圆梦的平均每个月还不足10家。
因此,科创企业的创始人和投资人想要体面退出,还是需要并购的通道来提高退出成功率和效率。相比IPO,他们选择并购的动因会有哪些?本篇,笔者将分别站在科创企业、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角度依次分析。
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壁垒,但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性,往往使其陷入 “创新孤岛” 困境。并购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是一种高效实现资源整合与快速成长的路径,也是一种技术商业化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1. 获得市场份额。科技型初创公司的一大痛点在于市场规模,尤其是那些市场导向的财务指标不足以上市,但放弃又可惜的情况。有时候,即便科创公司技术领先,但由于市场推广能力不足或品牌影响力有限,难以迅速打开局面。
通过并购,科创企业可以借助新东家已有的客户资源和市场渠道,实现快速渗透和规模化落地。尤其在一些高度细分的科技领域,并购成为加速技术融合与产业协同的重要手段,助力科创企业跨越成长瓶颈,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同时,并购还可以有效降低科创企业进入新领域或新市场的风险与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对于处于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来说,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
此外,并购还能够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补齐自身产业链短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通过并购,科创企业可以快速获取互补性技术与专利资源,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企业间的技术整合不仅提升了创新能力,还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2. 获得扩张能力。科创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取新股东带来的资金支持与资源网络,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实现业务扩张。最简单直接的体现可能是新东家能够出资为其置办新的设备或生产线、投入更广泛的广告宣传等。
此外,并购还可有效降低科创企业进入相关领域的门槛,加速战略布局,提升行业地位。尤其在技术迭代迅速的高科技领域,并购往往意味着抢占先机,赢得竞争主动权。
换了一个大股东,让科创企业平步青云乃至逆天改命的案例并不鲜见。通过并购,科创企业不仅能够迅速获取战略资源与市场渠道,还能依托新股东的资本实力与产业布局,打开技术落地的广阔空间。这种“借力打力”的方式,本质上是将企业的技术价值嵌入更大的商业生态中,从而突破自身局限。更为重要的是,并购往往意味着信任背书,它能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让科创企业从边缘走向中心。
例如,2012年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入麾下的照片社交平台Instagram就是是科创公司被并购的典型成功案例。在收购Instagram后,Facebook凭借其人气和用户影响力,对Instagram提供了各项硬性和软性的支持,最终将其推上了新的高度。如今,Instagram的人气几乎追平了Meta(Facebook现用名),全球最新的月活用户数量高达20亿,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之一。
3. 获得优质管理。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团队与治理经验,也是并购带给科创企业的另一大重要价值。
优质管理团队的引入不仅能填补科创企业在管理层面的短板,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团队协作。尤其是在初创阶段,科创企业的管理体系往往不够完善,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与抗风险能力。科创企业可以借并购的通道引入母公司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成熟管理能力的团队,提升整体运营水平与决策效率,弥补初创团队在战略统筹与执行细节上的不足。这种“软实力”的注入,往往成为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转折点。
在后续科创企业业务的扩展过程中,这些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优化组织架构与流程,有效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不仅如此,依托母公司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经验,科创企业还能减少试错成本,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重大损失。
此外,并购所带来的治理经验与企业文化融合,还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战略规划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结束创业风险。在中国,目前正苦苦挣扎在于生存线上的科创企业不在少数。融资难、市场不确定性以及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压在科创企业头上的几座大山。通过并购,科创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能让现有股东实现“落袋为安”,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提到创业,就不得不牵扯出科技型初创公司的另两类话事人——创始人与投资人。
创始人常被誉为是科技型初创公司的“父母”,他们不仅倾注了大量心血,还承担着企业成败的关键责任。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也会经历创始人必须退出的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退出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科创公司的未来命运。
撇开政治政策、身体健康等不可抗力和个人的内外因素,科创公司创始人在有关退出的话题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1. 经济回报。世界上存在不少满怀理想的创业者,他们希望能为市场带来颠覆性的科技和产品,渴望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然而,更多的创业者更为看重创办公司所带来的改变个人财富或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渴望世界变美好与个人实现财富跃迁也并未相互冲突。
在国内的一级市场有一种说法:IPO退出赚10倍以上,并购退出赚3-5倍。这也是为何国内科创公司创始人过去执着于独立上市的原因所在。上市不仅为他们带来超高的经济回报,也带来了极高的社会认可与个人成就感。
不过在更为成熟的海外资本市场中,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的收益相当。不过,并购退出比IPO更为高效,可以快速让科创公司创始人兑现其所创造的价值。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内企业独立上市的门槛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认清现实的创始人开始意识到,并购可能是一条更加务实的发展路径。
2. 市场时机。在不同的时机下做正确的选择,这是对科创公司创始人灵活性考验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经济波动频繁的背景下,科创公司创始人的决策变得更加关键。
比如,在千禧年初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许多科创企业创始人选择通过并购快速退出,以求锁定市场退潮时期的确定性。
离我们更近的还有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不少科创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此时,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实现业务聚焦与现金流稳定,成为许多科创公司创始人的优先选择。
3. 寻求战略伙伴。对于科创公司创始人而言,选择并购不仅是退出路径的调整,更是实现战略升级的重要契机。不少成熟市场的并购不是简单的置换现金,而是以股换股。通过这种方法,创始人可以将企业嫁接到更具资源和平台优势的战略方,从而快速达成并购协同效应,提升市场地位与行业影响力。
4. 继任计划。这是在成熟市场更为常见的一个做法。在海外,一家公司上市后仍由创始人掌舵的情况并不像当前国内这般普遍。根据英国施罗德集团的数据,在全球的上市公司中,仅30%是由创始人领导的。
成熟市场的企业创始人深知自己可能不具备管理数百上千员工的能力,因而他们提前选择战略性退出,以确保公司落入合适的人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在交易后接受返聘继续担任高管或顾问角色,既能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力,又能平稳过渡管理权。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公司稳定发展,也让创始人得以释放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的事业或个人生活中。
5. 连续创业。如今,连续创业已成为许多成功的科创公司创始人的选择,他们也可能选择出售当前的业务,以便全身心投入新的机会当中。
在连续创业者看来,创业和就业一样,完全可以“辞去上一份工作”和“开始下一份工作”。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创业可以通过并购迅速实现“第N桶金”,不仅能够变成自身财富的积累,也可以为后续创业提供充足的种子资金,帮助跨过部分行业的入行门槛。
此外,并购也是连续创业者成功的象征。通过每一次成功的并购退出,创业者向市场和投资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眼光,获得到了各种宝贵的资源,从而为下一次创业铺平道路。
除了创始人外,另一个或另一群能够影响科创公司并购决策的角色叫投资人。而最常见的投资人,便是一级市场常被人挂在嘴边的PE/VC。
投资人可以被分为战略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分别对应着各自不同的投资目标。战略投资人更看重长期协同效应,通常具备产业背景,能够为科创公司带来资源、渠道或技术上的支持。而财务投资人则更关注短期回报,注重投资退出的确定性和收益倍数。
基于不同的目标,投资人对科创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方式也有所不同。战略投资人通常会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介入,并在关键节点提供战略支持,推动公司朝着与其产业布局相契合的方向发展。待公司技术产品达到一定成熟度后,战略投资人或其关联方可能成为并购方,将科创公司整合进自身业务体系,实现技术升级或市场扩张。
财务投资人往往可能出现在科创公司发展的任何阶段。根据企业成熟进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又被称为种子投资人、天使投资人、某轮投资人等等。财务投资人一般不介入公司的日常运营,但在关键时刻会通过董事会席位或投资协议中的条款对公司重大决策施加影响,一切只为实现最终的投资回报。
并且,为了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当前国内的财务投资人依旧更为推崇IPO。但是,在经历过去几年上市门槛不断提高、审核流程日趋严格的现实情况后,不少财务投资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并购退出的可能性并积极布局。甚至以启明创投为代表的财务投资人实践控股上市公司的可能,为所投科创企业的并购退出寻找更多确定的创新路径。一切迹象表明,财务投资人也正在努力打破“IPO为王”的退出枷锁。
事实上,国内市场化的PE/VC投资人苦于退出问题久矣,这点单从数据上就能清晰体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整体存续规模已达14万亿元,但每年退出金额平均仅在七八千亿元上下,这意味着历史存量资金全部实现退出需要近20年的时间,还不包括未来每年的增量投资。
退出问题也引发了信心崩塌的链式效应,影响着基金链条的前端设立和募资。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全年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新设数量合计4143只,较2023年同期下降44.1%;新备案基金募资总额为4121.4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近四成。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规模显著收缩,新增基金数量、新增募资规模均出现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基金管理人持续减少。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083家,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810家。
在上述背景下,投资人纷纷开启自救模式,2023和2024年纷纷打出“一切只为退出”的口号。除了时而淤堵的IPO、杯水车薪的S基金、令人诟病的回购,投资人能够选择的体面退出也只有并购这一条路了。
既然投资人有了想法,监管部门也紧随而上。并购六条出台、各地支持并购重组的行动计划发布、科创并购贷放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政策大更、科创板八条出炉...一系列利好并购市场上的政策接踵而来,实际效果也立竿见影。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政策的全方面支持下,2024年并购重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并购成功率显著提升。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并购重组市场的成功率达到了93%,创近十年新高。2024年并购事件的评估溢价率中位数为62.4%,市场对并购资产的估值更加理性。
睿兽分析的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总数为1113笔,涉及交易金额5092.14亿元人民币,交易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2.75%。另据清科的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也初现回暖迹象,PE/VC基金的募资和投资数据均呈现同比上升。其中,基金通过并购退出的交易数量为132笔,同比上涨了17.5%。
在本文中,虽然科创公司、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出售动因被细化拆分,但在实际案例中,三者出售的利弊衡量往往要被综合考量,甚至有时候在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也常常充斥着博弈。
不过总体而言,在如今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并购已不再只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技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是科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跳板。随着政策对并购重组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创企业正迎来新一轮整合机遇期,具备核心技术与战略眼光的企业将加速脱颖而出,推动整个产业向高质量、集约化方向迈进。
我们将百家优质上市公司真实一手需求这个核心资源,用一种创新的模式共享给大家——通过晨哨大买手系统对接,即高效率低成本,又安全保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沙特大师赛:奥沙利文2杆147!创3大纪录+获362万奖金,6-3进决赛
“穿裙子女粉丝”爬到上海体育场顶部?回应:男性工作人员;大型活动在即,措施空前严格
2600万到1900万:成都顶豪降价700万仍难出手,有钱人扛不住啦?
英媒:泽连斯基可能同意将土地割让给俄罗斯,但只能与当前军事力量所占据的阵地有关bwi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