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入口

《中国金融》|巴塞尔协议框架下气候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风险监管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08
 巴曙松尚航飞「巴曙松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教授;尚航飞单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气候风险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甚至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气候风险管理框架对于各经济体有效应对气候风险至关重要。2020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成立气候风险高级别工作组,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气候风险监管框架。目前,被纳入巴塞尔

  巴曙松尚航飞「巴曙松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教授;尚航飞单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气候风险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甚至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气候风险管理框架对于各经济体有效应对气候风险至关重要。2020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成立气候风险高级别工作组,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气候风险监管框架。目前,被纳入巴塞尔监管框架三大支柱的气候风险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为未来落地巴塞尔气候风险监管框架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分析了BCBS建立气候风险监管框架的演进特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就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了建议。

  第一,评估BCBS成员的气候风险管理措施。2020年4月,BCBS发布《关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现行举措的问卷调查》。一方面,系统界定气候风险。气候风险是指一系列可能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潜在风险,不仅可能影响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健,还可能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冲击。气候风险通常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另一方面,梳理BCBS成员的气候风险监管进展。多数成员认为应将气候风险纳入现有风险监管框架,而非将其单列为新的风险类别。多数成员已开展气候风险量化研究,常用方法包括气候风险传导渠道的定性分析、对风险暴露较高行业和地区的定量评估、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多数成员的监管部门通过会议、演讲、出版物等渠道与银行沟通气候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成员辖内的银行已开始管理气候风险,但多处于早期阶段;同时也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自愿披露气候风险信息。

  第二,探讨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机制。2021年4月,BCBS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驱动因素和传导机制》。从驱动因素看,物理风险的驱动因素包括急性风险和慢性风险,前者是指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后者是指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房地产等行业的渐进性冲击;转型风险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与技术变革、市场与消费者偏好变化。从传导机制看,在微观层面,气候风险可通过影响银行的交易对手、资产价值等直接冲击银行的信用风险等传统风险;在宏观层面,气候风险可通过宏观经济间接影响银行,比如,气候变暖可能降低农业产出与劳动生产率,拖累经济增长,间接削弱企业和居民的偿债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极端天气与政策突变同时发生所产生的风险叠加效应可能导致跨行业和地区的损失相关性增加,加剧系统性风险。BCBS认为,银行可以依据巴塞尔监管框架中的传统风险类别对气候风险进行管理,但具体落地仍有赖于更精细化的数据与计量方法。

  2023年以来,BCBS更加注重从技术层面推进气候风险监管框架的落地,这意味着离在全球实施巴塞尔气候风险监管框架的目标可能越来越近。

  首先,气候基础数据不完备。一是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覆盖面有限。中小企业和新兴市场主体的碳排放数据披露往往不足,且存在时间序列断裂等数据碎片化问题。同时,评估转型风险所需的前瞻性数据(如企业低碳技术投资计划)难以获得,制约了转型风险的量化评估。二是地理空间信息的颗粒度不足。现有数据难以覆盖客户资产分布、供应链网络和抵押品位置等复杂空间维度,导致物理风险评估存在盲区。三是数据标准不统一。各国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银行之间的可比性受限。许多银行依赖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但各方的数据质量和一致性往往难以保证,这可能导致风险评估偏差。

  其次,气候风险分析模型有待改进。一是未能覆盖气候风险的非线性特征。气候风险具有非平稳性,即其风险驱动因素可能随时间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过去百年一遇的洪水事件可能因全球变暖演变为十年一遇,而传统模型无法精准捕捉此类特征,可能导致低估尾部损失。二是对多种风险驱动因素的叠加效应分析不足。碳价波动、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气候风险驱动因素经常产生非线性叠加效应,但现有气候风险分析模型多基于单一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如仅分析物理风险或转型风险。三是难以捕捉气候风险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交互。气候风险会通过“微观—宏观反馈环”影响整体经济,但现有模型多停留在静态或局部均衡分析,缺乏系统性的动态反馈。四是不能反映气候风险的长期跨度特点。对于气候风险,可能需要评估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潜在影响,但传统的压力测试通常关注2~3年的风险,对长期情景覆盖不足。

  再次,气候风险资本计提进展不一。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建议欧洲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尽快纳入第一支柱。与之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计提讨论相对滞后。如果气候风险资本要求不能统一,将会形成监管套利窗口,银行可能将高碳资产转移至监管宽松辖区,导致全球气候风险敞口被隐性转移。同时,气候风险特征与现行动态资本缓冲的监管逻辑存在冲突,可能影响气候风险计提规则达成统一。比如,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主要是基于信贷/GDP缺口等周期性指标触发,但气候风险具有非周期性,难以通过现有机制及时反映。

  第一,推动巴塞尔气候风险监管规则本土化。一是积极参与气候风险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分享我国气候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推动行业分类、披露指标、情景设置等规则兼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有力发出“中国声音”。二是开发本土化气候情景参数。监管部门可以联合银行、科研机构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银行业实际的气候情景,避免直接套用国际参数导致的气候风险计量偏差。三是探索开展气候风险资本计提。监管部门可以引导银行基于国内气候情景假设、客户及行业数据等,运用BCBS建议的情景分析方法,探讨将气候风险计量结果与资本计提挂钩的细则,为未来巴塞尔气候风险资本计量框架的可能落地做好准备。四是坚持差异化的监管理念。监管部门应依据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业务复杂度及风险敞口特征,分层设定气候风险监管要求。

  第二,强化气候数据治理能力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建议监管部门与基础设施机构合作开发数据收集模板、工具和数据存储库等,搭建包括地理位置、极端气候灾害、温度变化、碳排放、能源转型政策等信息在内的全国性气候数据共享平台,降低银行管理气候风险的成本。二是推进银行气候信息披露相关能力建设。监管部门应以BCBS气候风险披露框架为基础,及时出台适用于我国银行业的气候风险披露框架,并引导银行提高气候风险数据的可用性和质量。三是推动企业完善碳排放信息。金融管理部门可联合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持续推动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促进银行更好地披露融资碳排放量等信息。比如,将碳排放强制披露要求拓展至更多企业;重点规范中小企业碳排放估算方法;强化第三方核查,避免“漂绿”风险;等等。

  bwin官网

  第三,持续深化气候风险管理理念。一是强化气候风险治理机制建设。将气候风险纳入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等内部管理流程。比如,清晰界定气候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通过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气候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构建“三道防线”的协同机制。二是积极开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国有大型银行应主动研究国际前沿的气候风险计量方法,不断提升气候风险建模能力,定期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为未来国内统一的气候风险计量框架落地提供实践经验。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银行应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中长期业务发展战略,不断开发与应对气候风险挂钩的金融产品,向客户做好气候风险管理理念的宣导。

  第四,加强气候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和监管能力建设。一方面,培育跨学科的人才队伍。银行可以设立气候风险管理专岗,招募气候科学、环境经济学、数据建模等领域专家,壮大气候风险管理队伍;通过内外部培训方式,提升员工对气候风险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监管部门应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银行参与国际监管组织的分析项目,学习国际最佳实践。另一方面,提升气候风险监管能力。2021年8~11月,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银行开展了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未来金融管理部门可以逐步将更多银行纳入测试对象,让测试覆盖更多高碳排放行业,更全面评估我国银行业的气候风险,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国际合作与专业能力建设的多维协同,完善气候风险监管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